近日,不少家长问到,在高考前,报志愿方面要做好哪些准备?今天我在这里统一回答一下。
信不信由你:大学中有一半考生的专业不是自己选的;自己选的专业有一半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的有一半不知道学完了干什么;知道学完了干什么的有一半不想从事这个行业。
许多家庭在报志愿时都会面临同一种纠结,学生重兴趣,家长重就业,究竟谁说了算?老范告诉你,“完全依着孩子”和“家长包办代替”,这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首先,大学是孩子读,不是家长读,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所以,以孩子为主体,这个方向不能变。但若高考报志愿,影响孩子一生这么大的事,完全交给一个没入社会的孩子,说好听点是家庭民主,但实际却是家长的严重失职,因为孩子没经过社会的毒打,大多过于理想化,等四年毕业后踩了坑,悔之晚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也有少数强势的家长,说他家孩子听话,让他学啥就学啥,其实,他根本就没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强势而已,结果是稀里糊涂地进了大学,至于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就交给概率了。
正确的做法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多学习,了解孩子、了解大学、了解专业,做好孩子的主导与参谋,当出现分歧时,与孩子交流做到有理有据,用自己的经验去说服孩子,而不是硬掐脖。
七分高考定,三分志愿拼。所以,在孩子努力学习迎战高考的同时,家长也要抽空做好报志愿的相关知识准备。报志愿所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仅凭高考后甚至出分后的几天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
因为孩子涉世未深,对社会的了解基本仅限于师范和医学,其他的工作孩子没真正接触过,通过电视剧见到的都市白领,天天不是喝酒逛街就是搞对象,因而他们并不知道各行各业的艰辛。问他们想做什么,大多数的回答就是不当老师不当医生,其他什么都可以,仿佛就只有老师医生在地狱,其他职业都在天堂。
所以,了解孩子,不是简单地问孩子喜欢什么工作,而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他的性格与特长,去分析这个孩子将来适合做什么。这时有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没什么特长。你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孩子,他怎么会没有特长?只是你暂时没发现而已。
你是否了解大学?
网上有许多种版本的高校排名,其实这些排名,大多数只是规模排名。世纪之交的高校合并大潮,大学吞并周边的原二本学院,成为“大”学。“大”学当然图书多、“大”学当然教授多、“大”学当然论文多,这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远远不能代表它的就业水平。
另外,985比211级别高,211比普通本科级别高。如果是让你去当校长,当然要这样选,哪个学校高、哪个学校大,哪个校长的权力就大。但现在是让你去当学生,你只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并且是匆匆过客,你应该更关心的,是在这里能真正学到什么。举个例子,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综合国力比新加坡强大许多,那么,如果是国家元首,印度总统在国际上要比新加坡总统牛x多了,但如果只是个普通公民,生活在印度幸福还是生活在新加坡更幸福呢?(我不否认985、211、双一流的重要性,只是提醒大家不要钻牛角尖,尤其是在分数不高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多考虑一些更实惠的因素,多考察一些“大”学的前世今生。)
你是否了解专业?
十几个学科门类,数百个大学专业,不是高考后短短几天的时间能了解清楚的,更需要提前准备。
了解专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望文生义”,比如,英语、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软件工程等,从字面上就可以推断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但了解专业最怕的也是“望文生义”,许多学校的一些专业为了招生,把专业名称包装的很严,比如“过程装备与控制”、“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就需要进一步深挖专业内涵了。
另外,有些即使是同名专业,在不同学校里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将来的工作出路也会大不相同,家长们更要擦亮眼睛啦!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同为英语专业,外国语大学里多为翻译方向,师范大学里是师范方向,财经大学里学的是商务英语,邮电大学里学的是通信英语,医学院里学的是医学英语,理工大学里的英语大多去企业工作,但很可能是与英语无关的岗位。当然,已不是包分配的年代,各学校的出路也是多样化的,凡事不绝对。
你是否了解考试院投档与高校录取规则?
即使是儿童做游戏,你若不懂游戏规则,盲目加入,则必败无疑,更何况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高考?关于投档与录取规则,大家可关注我们的“学业有范”公众号,查找我的前期文章《96个志愿96道菜,哪个才是你的菜?》,这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