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走了,“强基计划”来了。无论从招生院校、招生专业,还是招生人数上,强基计划都比之前的自主招生瘦身了许多,但强基计划却引来了比之前自主招生多出数倍的考生关注。
“自主招生”走了,“强基计划”来了。无论从招生院校、招生专业,还是招生人数上,强基计划都比之前的自主招生瘦身了许多,但强基计划却引来了比之前自主招生多出数倍的考生关注。每年全国大概有100万人关注强基计划,若按考生比例折合到河北省,估计不少于5万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每每9月份大学开学后,许多高校都在校内新生中再次选拔强基计划学生,说在7月份高考后没录满。往年强基计划只有36所高校招生,2022年增加到39所,平均每所高校河北省就有一千多人、全国两三万人关注,招生量就那么几个,怎么会招不满呢?一边报名人数多,另一边又没录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多数考生报强基计划的原因,不是特别喜欢基础学科,更不是家国情怀,而是强基计划没有报名门槛,不像自主招生一样需要五花八门的获奖证书,以高考分决定是否入围,人们大多想着捡“便宜”,即“低分走名校”。那么,强基计划便宜不便宜呢?
今天,咱们不讲强基计划的概念,不讲强基计划的学校与专业,这些都可以在我们之前的公众号文章或微信群聊消息记录中找到答案。咱们今天,只聊百度上也找不到的,强基计划为什么会二次招生,到底便宜不便宜。
“低分走名校”,其实那是考生单方面所想的,如果咱换位思考一下,高校在强基计划招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招几个低分的学生么?怎么可能,人家是来提前掐尖的。高校又不愁生源,如果这个学生比统招来的学生还差,高校招生办提前把他招来干什么?回头怎么和校领导交代?
如果是在高考统招,某名校计划在我省招100人,那么这100人是一定要招够的,倘若遭遇小年,即使第100名的分数刚压本科线,按照招生规则,这名考生也是一定要录取的,如果本科线上人数不足100人,剩余计划还是要征集的。往年不是有620分录到北大医学部的例子么?
但如果是在强基计划,高校在招生前公布的招生人数是10人,那么,这10人则是人数的上限,下不保底,即如果某名校强基计划招10个,那么,按照1:5的比例,高考后按分数就会有50个左右的考生入围校测,这个第50名的高考分,就是入围分数线。这个入围线,肯定大多是会低于该校相近专业在统招批的分数线的,给人的感觉是强基计划的分数比较低。但是,招生计划上限是10个,需再加上校测后(一般是高考成绩占85%,校测占15%),在这50人中选出最优秀的,录取人数能少不能多,宁缺毋滥,最后可以招10个,也可以只招6个,也可只招3个,如果感觉没有优秀的,一个不招也并不违规。
那么,最后除了生物、基础医学等特别冷的专业的录取分有可能略低于普通批,其他数学、物理、航空航天等中等热度专业超过统招分数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清华北大之外,其余学校的强基计划报考,尽管报名人数很多,但确实是优秀生源不足。为什么?因为人们的冲高心理,高考能上河工大的,强基去报兰州大学,高考能上兰州大学的,强基都去报南开了,高考能上南开的,都去冲清华北大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除清华北大之外,大多数高校对统招前的强基计划招生,并不会寄于厚望,而是留下招生计划,在开学后统招已录取的考生中再选拔,这最起码是能保证高考分数的。低分中有优秀的学生么?这当然不能排除,但毕竟是极少数的,或者该生本来正常就是优秀的,只是高考考砸了,分数才低一些,然后在校测中发挥优秀,实现反超;或者是特别特别偏科的孩子,比如数学物理特强,但由于语文英语特弱而拉低了分数,校测数理相关的试题会有一定优势;或者是奥赛生,就不必过多解释了。然而这个极少数人的反超,幅度也绝不会太大,因为高考成绩还占着85%比重呢,校测的这15%你有些优势,但其他考生也不会交白卷吧?
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虽然是就业的冷门,但这毕竟是为国家培养大师的一条重要途径,导师制,小班教学,类似于学校的重点班,虽然,成才率也会很低。所以,想着强基计划可以低于“市场价”(即统招分数)贱卖,是基本不可能的。
话又说回来,管他贱卖不贱卖,我没特长,我就报,我就冲高,冲不上又能怎样?对了,强基计划如果录不上,你只是累心烧了一点脑细胞,如果校测入围呢,再损失一点交通费住宿费,还赚旅游开阔眼界呢!对你的统招录取,不会产生任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