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更是把“天、地、君、亲、师”并列起来。现代人们也把我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它和其它工作不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他们从你这里学到知识,从你这里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学到好的行为举止。
但是,从古代的私塾开始,教师的这份职业总是达不到自己对工作、工资的预期和期望。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工资浮动百分之十,还有职称评定等,老师也有了自己的晋升渠道。但对于参加工作已有二三十年的基层教师来说,心中总还有一段抹不掉的记忆,那几年“不按时开工资的日子”。
下面是真实的故事:
大概是从九几年,工资开始拖欠,并且愈演愈烈,至2000年前后,一般每年只能拿到两次工资,一次是教师节,一次是年前,拿到多少要看造化。发工资那一刻,老师们的喜悦溢于言表,但可不敢乱花,要预备花半年甚至更长……
不知上来了哪股子劲,2000年想在县城买处房子,看好了一处平房,四万八千元。当年我家的存折,大多是二三百元一张存单,一万六千元的存款硬是让银行的工作人员算了近两个小时,那时没有叫号机,我后面的人啊,排了长长的一溜。取出自己的所有,又拜了十几家亲朋,每户2000元,房款总算是凑齐了。
接下来的日子用“挨”还是用“熬”呢,实在难以表达。把父母接过来,负责接送儿子上学。我们夫妻要到20华里外去上班,如果不是特别着急,摩托是舍不得骑了,来回一元多的汽油太咬手。我们一人一辆自行车,一大早就出发。学校没有食堂,吃饭店更不现实,我们带上两个馒头、一把青菜、一勺米或一绺挂面,中午饭就解决了。比较怵头的是冬季,路上呼出的水汽在头发和眼眉上结霜,但由于穿得厚和运动,到校后摘下围巾,脖子下却往外冒着汗,20公分冰火两重天。
其实,最令人崩溃的是精神伤害。有一天我出门后发现忘了钥匙,回去拿时听到邻居嫂子在教训孩子,“你若不认真读书,就只能和他一样,大冬天骑自行车去上班,还不开工资!”我老天!我上学时不认真读书么?老子1987年中考时是全县第十三名好不好?当之无愧的学霸啊!却鬼使神差地读了师范(那个年代中专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高)!当年我如果读高中,清华北大不敢说,南开西交是很有希望的吧!但我明白,与之理论是没用的,那只能使自己更难堪。过后静下来想一想,也难怪人家看不起,这些年凡事都认命,青春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上学时“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霸气早已荡然无存了。
2005年前后开始有了一些转机,工资按月发放了,以前拖欠的也基本补齐了。至2015年前后,增加了绩效工资,职称工资也兑现了,虽然和一些高收入行业还是没法比,但也算是苦尽甘来,和我年龄相仿的正科级公务员,比我还稍稍低了一些。
我每年都接触许多高考家庭,个人有明确专业倾向的考生并不多,但大多数孩子,对于填报师范类专业,还是比较排斥的。我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历史原因,“教师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工资低、没前途”在考生及家长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其二,考生从小上学,只有接触老师比较多,看到了当老师的种种不愉快,只知道不喜欢当老师;而其他行业没见过,因而不了解,也就投不出反对票。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这个社会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①关于地位,20年前的各种职能部门,个个都牛的很。
当年电力紧缺,有头脸的人家过个红白事,都要给供电局打个招呼,否则关键时刻可能停了电。现在这事没有了吧!
当年在集上收税的,收的税可以直接塞入腰包,象征性地往上交一些,以致一些集贸市场按每年一定的税收量承包出去,小商贩交多少税由他个人说了算。现在这事没有了吧!
当年的交警队,夜间高速上收的罚款,有多大比例能交到国库?现在也不一样了吧!
前些年谁的亲朋在民政局或乡政府工作,你开着小车也可以吃低保。现在不可能了吧!
当年不论是否真的执法人员,只要带个大盖帽上街,即可横冲直撞。今天呢?保时捷夫人一记耳光,不仅被更狠地还回来扇掉了帽子,还把派出所长老公的乌纱帽给扇没了。
实话实说,现在谁家孩子幼升小、小升初,需要选学校或调班的,倒是很有必要找个老师问一下(初升高是另一回事,分数为王了)。局长家孩子跟着老师上学,见了孩子的老师照样没脾气。
②关于工作压力,我认为不可一概而论。
重点高中要比升学率,压力大是必然的,但除了工资之外,学校会另发一些补助,若排名靠前,学年末的奖金大多比较丰厚了,付出有回报。还有,一波一波的学生们陆续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常常被学生们提及的,往往是高中老师。高中老师即使退休后,精神食粮也是蛮丰盛的。
寄宿制初中有早晚自习,工作时间长、学生管理复杂,而收入比起走读制初中和小学并没有明显不同。寄宿制初中教师大概是老师中最尴尬的群体。
走读制初中和绝大部分小学的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来自成绩的压力也相对较小。还有两个月的暑假、近一个月的寒假,减去假期值班、培训等工作,休两个月还是没问题吧!
同样性质的学校,城市比农村的压力要大一些。
现在学生太难管了,这是实际情况。前些年若有学生不听话,老师左右开弓,挥舞教鞭在手心上屁股上一顿胖揍,往往事半功倍。现在呢,体罚学生和管理学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对于违纪学生,教育法只规定了诸多“不允许”,却没有规定老师应如何处理违纪学生,怎样“管理”才是对的。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最大的法宝成了“调家长”。可换一个方向去思考,各行各业都在逐渐走向规范,教育也不应例外。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人,而打人是违法的,教师的管理又岂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其实无处不在,大多有过之而无不及。银行职员拉存款,压力大不大?会计面对审计局的查账,压力大不大?医生给病人动手术,压力大不大?一个公务员,只有不想升迁了,混一天两半晌了,才可以没什么压力,但提了副科想正科,升了正科想副处,或者想在高位坐得更稳一些更长一些的,哪个不是绞尽脑汁地把工作干好、别出问题?
③关于工资,拖欠现象应该永远成为了历史,未来总体维持在各行业的中等或略偏上的水平应是大概率。
一二线城市教师个人成长快,社会认可度高。地级市以上工资对国家政策跟得比较紧,该调整的大多可以如期执行,乡村教师增加了乡村补贴或边远生活补助。而县城则成了最新的工资洼地,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需耐心等待国家政策了。暑假期间,地级市和县城的部分教师也比较活跃,由于政府监管,办大班是不可能了,但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在家闲着,每个老师在家带三几个学生,风险还是不大。当然,你所教的学科要对应学生的需求。
④关于前途,一个年轻人的未来,总是个未知数。
我们同学中嫌教师没前途的,二十几岁转到行政单位的有不少,现在大多职位也并不高,有实职实权的也是少数。一直坚守教育的也有几人做到了校长,也并不比他们差。前途还是主要和个人相关。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许多行业受人工智能冲击严重,教育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国家政策允许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也进入教师队伍。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毕业生竞争中学教师职位的已屡见不鲜。另外,北京还有一些大学教师也转向重点高中教书。这说明什么?教师已不再是低端工作岗位了,历史已经被逐渐改写。
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可进入教师队伍,那么,是不是报考师范专业必要不大了呢?学历相当的情况下,师范类学校和专业在本行业内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南开大学和北京师大的高考录取分相近,假如你是某校校长,需要在这两个学校毕业生中选择一个,第一感觉应该优先哪一个呢?不用细说。
(以上讨论较多的是中小学教师,大学老师不在讨论范围,因为大学里开设什么专业,就需要什么专业的老师,你只要读到博士,跟现在是否选择师范类没有关系。)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经济越富裕的地区,对教师越重视;
经济越优越的家庭,对孩子越重视;
经济越发展的时代,对下一代越重视。
报考师范吧!只要社会向前发展,教师就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一支粉笔,足以战胜千军万马;
三尺讲台,照样可能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