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一流已于2022年2月14日公布,共有147所高校入选,相比于首轮双一流,新增了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共7所高校。
双一流于2017年开始实施,2022年公布了第二轮的名单,至今已走过了五年有余。不过,当前情况,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却并没有深入了解,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985/211更加深入人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双一流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中?今天,我们就从历史角度,讲一下中国高校政策的发展变革。
提起“重点大学”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重点大学究竟指的是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学校,可能很多人已经说不出来了。
1959年,国家确定了20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这一份名单扩展到了64所高校,恢复高考之后,1978年,国家确定了88所重点大学名单。至此,今天我们常说的88所“老重点”正式确立。
1995年,国家开始了“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大学”的政策也从此被废除。1998年,国家又开始了“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高等教育正式从“重点大学时代”迈向了“985/211时代”。不过,重点大学的概念依然是长期左右着人们的报考思路,甚至在最初阶段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985/211的字眼,一直到21世纪初期,重点大学依然是人们吹捧的对象。至于985/211逐渐深入人心,已经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直到2017年985/211被取消,人们对其追求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我们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先看一下当年的88所“重点大学”具体有哪些学校:
从1978年到1981年,又陆续追加或恢复了一些重点院校(括号内为对应今天院校),包括:国际关系学院、湖南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至此,中国共有100所重点大学,经过合并调整,尚存91所。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中央政府要求将此事当做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面向21世纪的100所,最终定名为“211工程”,并重新调整了名单。因此,211工程的确立意味着重点大学时代的终结。原来的重点大学中,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湘潭大学、燕山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15所院校没有入选211工程。直到2017年,双一流工程实施后,老重点大学中的湘潭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又重新恢复了身份,而大部分在211时代被撤销的重点大学,在双一流时代,依旧没有翻身。
有39所不属于重点大学的院校,由于自身行业特色,或者国家的布局平衡,偏远地区照顾等原因,入选了211工程,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其中,偏远地区照顾的211入选时间最晚,是211中实力最弱的。这些高校在双一流时代也都得到了政策的延续。
从重点大学到211,可以看出来,还是有一定的调整幅度的,211工程对部分老重点院校进行了大胆撤销,为十几年后深入人心打下了基础。被撤销的高校,或是学科分布相对传统,或是整体实力没有跟上新世纪的脚步,确实不太符合新世纪的人才需求。其中,西南政法大学几乎是最老重点大学中最冤的,西政拥有重庆市最突出的学科实力,却在985/211时代被抛弃,不少985为了扩充自己的学科实力,2000年左右不惜吞并二本甚至大专,而西政这样一块香饽饽最终却没能并入重庆大学,导致生源质量持续下滑,进而被重庆大学逐渐超越。还有几所老重点,由于学科实力的下降及行业热度的变化,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下滑,后来被很多偏远211逐渐超越,甚至有的已经滑到了一本线的边缘,如山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
新增的211院校,包括四所财经类高校,这四所财经类高校是新世纪前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校,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了高水平211,生源质量和就业水平超越了部分985,尤其是中央财经和上海财经,更成为了我国最顶尖的超级学府之一,在金融热的时代生源就业质量仅次于华东五校。师范类大学增加了六所,是增加数量最多的类别,在人才需求量倍增的年代,确实是比较有必要的,新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目前都发展成为了中层211。政法类高校,中国政法和中南财经政法代替西南政法出现在了211的名单中,中国政法的入选是不意外的,而中南财经政法能顶替西南政法的位置,与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大学两校强强联合有着一定的关系。轻工方面,江南大学代替了陕西科技,是因为江南大学率先拿下了博士点。新增的几所理工科院校,如长安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都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河北工业大学在三峡工程上的巨大贡献,让教育部在河北工业大学与河北大学的对比中选择了前者)。而最后增加的几所偏远照顾区域的211,是985/211时代被人们诟病最多的。
说起211和985,大家都非常熟悉了,211和985都包含哪些院校,大部分人也都能说出来。但是211和985的定义是什么样的,211和985的出发点和区别究竟在哪里,恐怕真正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211工程”在1995年11月正式启动,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同年12月,公布了首批15所高校名单;1996年12月,增加了80所,总数变为95所,211工程的主体院校,都是在1996年增加的;2005年,新增了13所高校,以非重点大学为主;2008年,面向暂无211工程的5个省份,新增了5所高校,至此,每个省都有了211高校,211高校不再增加。后期经院校合并调整,211高校总共有112所(一说116所,部分双胞胎院校计算方式存在争议)。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中国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985工程”的概念在1998年5月被提出,因此叫做985,指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9所高校入选首批985,也就是常说的C9联盟;逐年增加,2004年底,985高校扩展到了35所;后期又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候补入选985二期。至此,985高校总共有39所,不再增加。“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从概念里可以看出,211和985的出发点不一样,211突出的是学科,985突出的是院校。因此,211的涉及范围更广,既有综合类高校,更多是行业精专型高校,而985主要为大规模综合性大学。很多人认为,211是985的基础,其实也不太准确。985都是211,在现在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放在历史中不一定准确,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先入选985,后入选211,曾经有几年的是985而不是211的时光。
985/211工程先后实施以来,相关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相关领域都进入了超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速的提高。毫无疑问,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讲,985/211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2017年,首批“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国家调整了高校投资方式,同时教育部宣布任何高校招生与任何单位在校园招聘时不得再提“985”与“211”的相关字眼。2019年,教育部在官网宣布,现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首批双一流为36+6+95的模式,包含36所双一流A类大学,6所双一流B类大学和95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前期的211工程院校全部入选首轮双一流,又新增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河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5所高校。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第二轮双一流,不再区分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首轮入选的高校次轮全部入选,又新增了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的相关学科,整体变化情况如下:
“双一流”相比于985/211主要有如下变化:
双一流实行动态管理,五年一个周期,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
双一流侧重于对学科的评定,学校综合实力不再作为考量标准。
双一流重在建设,学科为基础,但不以学科实力作为绝对标准,会参考重大奖励、科研突破、国家需求等相关因素。
双一流不搞地域性照顾政策,以服务国家整体建设为主要目标。
国家针对双一流院校的部分投资,直接投资到相关学科,学校对国家投资调整的自主性降低。
目前,社会各界对“双一流”还没有真正得到认可,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前两轮“双一流”并没有真正打破985/211的固有格局,所有211高校全部入选,第二轮双一流虽然相较首轮双一流做出了调整,但仅限于学科方面的调整,院校方面仍然是只进不出。
一流学科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整体社会需求,如果扩展到整个学校,院校数量又过多,部分院校的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太过于注重建设,部分入选学科与当前真实实力不匹配,大多数入选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为A类,但也有部分学科评估仅为C类。
不搞地域性照顾没有真正落实,仍然维持了211时代一省一校的照顾性政策。
部分强势学科没有入选,如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天津大学的土木工程、东北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重点大学废除后,也一度左右着社会各界的认可,211提出15年之后,在人们心中才真正代替了重点大学的地位。如今,985/211刚刚废除了五年多的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在人们心中抹去是很正常的现象。
想让双一流深入人心,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坚持“双一流”政策的动态调整,对实力跟不上的院校及专业大胆撤销,如果有211院校被调整出双一流的名单,211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将会动摇。
对于警示的学科,加强管理,严格依据标准控制,不搞地域倾斜照顾。
同省内同一学科加强不同院校的竞争,不搞时代性延续,如辽宁省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将辽宁大学更换为东北财经大学,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严格控制入选院校的数量,增加入选学科的数量,强化师资力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