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河北省高考志愿填报、选科、就业方面指导服务!
逆袭,不需要理由
来源:学业有范 | 作者:阜城老范 | 发布时间: 980天前 | 16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简介:范玉强,网名“阜城老范”,中学高级教师,2010级衡水中学学生家长,河北省高考志愿填报资深咨询师,多年来已帮千余人成功填报高考志愿。阜城老范热线(微信):13253299321;QQ:1206779609。


    “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归宿”,传说中“环环相扣”的人生,其实并不存在。你在某一路段遇到挫折,后期需要加倍的努力来弥补,这是事实。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可以笔直地流向大海。高考至多和职场的起点相关,你最终达到的高度,还要靠造化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假如你能把每一次低谷,都看做一次绝地反击的阵地,人生的弯路又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三十年来一回首,女同学里嫁的最好的,可曾是当年那朵班花?男同学中职位最高的,是否是当年那个学霸?


——题记


        父亲只是小学毕业,因在弟兄们中排行老大,十几岁就跟几十个同乡出门打工,在每月工资换不到几十斤胡萝卜的年代,同伴们都跑回家了,而父亲由于家里太穷,若回家就更加吃不上饭,坚持了下来,竟顺理成章的落到了天津,成了国企正式职工,八十多岁时,每月三千多元的退休金,令同龄人羡慕了几十年。母亲天资聪慧,上学时成绩优异,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却因家庭出身较富而被迫退学,成了一名家庭妇女。按政策,我们的户口随母亲,也在村里。

        母亲或许是因为她自己没机会读书,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视。我四五岁时,哥哥姐姐都上学去了,母亲在家纺线,我就躺在母亲身边,两只脚向上竖到墙上,让母亲教我唱儿歌,给我出算术题。一直到1983年小学毕业,我都是别的家长眼中的“人家的孩子”,考入县里唯一的重点初中(全乡仅12人)。

        考上重点初中高兴了一两天,但一开学,给我的感觉是掉进了冰窟窿。重点初中要住校,我又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各种生活困扰一生难忘。

        已经不是吃不饱饭的年代了,可学校让我们挨饿。早晨一个窝头一碗粥,中午两个馒头一碗菜汤,晚上又一个窝头一碗粥,一个组十几个人用水桶和竹篮领回来再分份。一个小窝头几口就吃完了,可以不加咸菜,最后恨不得把粥碗也舔干净。你想多花钱多买?对不起,伙房就按计划做这么多,你想买不卖给你。那时候学校还不封闭,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有一天是阜城集,我和同桌吃了中午饭去集上玩,看看各种东西都舍不得买,我俩由于肚饿,就一人花4毛钱买了一斤馒头(每斤8个),然后往回走,边走边吃,等走到学校,他的八个馒头吃完了,我的还剩下一个。天啊,总算吃了顿饱饭!注意,总出门买东西吃是不行的,家长给的零花钱也不够用,孩子们当时也没有这个意识。

        晚上十几个人挤在一排大铺板上,每人只有半个褥子的位置,勉强可以平躺,如果你半夜侧了身,对不起,你再想平躺就回不来了。南北两排大铺板中间放着同学们的自行车,自行车和铺板之间的小窄道,洗脸水洒在土地面上,春夏秋是泥,冬天是冰。

        更要命的是冬天起夜,尿盆是不能有的。曾经有过一个尿盆,但起来用时,尿盆总是满的,已被室友捷足先尿了。半夜憋醒了,就继续憋着,再睡醒一觉,发现自己已经坐船了。被子湿了不好意思拿出去晒,第二天把棉袄裹在屁股底下又是一晚上。

        不该受的罪都受了,如果学习好,还可以找到一些心理安慰吧!但事与愿违,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除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在班上排50名(全班共72人),往后就没进过前60名。升入初二后干脆就不写作业了,老师爱咋地咋地,快一年就是一个字也不写,但也还是老实孩子,从不捣乱,整天守着课本发呆。母亲问起成绩,总是找点理由搪塞过去。

        初二升初三的期末考试,现在记忆犹新,数学34分,英语11分,语文65分,其余小科还算不错,总成绩班上第65名。哥哥和学校传达室的一名职工是同学,知道了我的成绩,遂接我回老家普通中学,退级,继续读初二。

        母亲第一次狠揍了我一顿。其实,即使不打我,我自己也知道我丢人了。以后的日子,我学习几乎可以用玩命来形容,白天在校学初二的知识,晚上到家补初一的内容。说来也巧,姐姐读高中生病休学一年,正好能给我辅导。

        生活无后顾之忧了,一日三餐在家吃母亲做的饭,晚上在大炕上睡觉,那叫一个舒服,偶尔起晚了就一溜小跑到学校。关键是用心学习了,每天能把老师讲的知识弄懂,感觉日子过得挺快。

        邻居大哥结婚,按照习俗,要请一场电影让乡亲们看,就在家门口,母亲也说让我去看电影(那时村里还没有电视,演电影每年也就三两次机会),我也想看,但又想到第二天是我们学校的期中考试,正是我打翻身仗的关键时刻,我说,“不去了,明天还要考试”。(后来,这件事竟成为美谈,我成了三里五村的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榜样,想想有些好笑。)

        期中成绩公布,我在两个班一百余名同学中,排第一名,拉下第二名15分。两个月的“逆袭”成功。

        在以后的近两年里,排名几乎都是第一,但我从没有因为第一而满足过,因为我有在重点初中失败的经历,我那些同学很厉害,我一直以为我在普通初中考第一,如果拿去和重点初中的同学比,还应该存在不小差距。所以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除语文外,都向满分看齐。

        中考前要报志愿,当年人们急于跳出农门,中专录取比高中分数高,如有机会上中专没有不去的。可那么多中专摆在面前,报哪所呢?父亲不在家,在母亲的眼里,只要不种地,做什么工作,大概都差不多。所以,报志愿的“权力”完全在我自己手里。现在想想,一辈子的事让一个15岁的孩子去做决定,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我把所有的中专写了一个一个的小纸条,团起来,尽量团得大小形状都一样,手心里摇一摇,小心翼翼的放下,然后抓住哪一个就报哪一个,在“省部属中专”一栏里填了河北交通学校、石家庄电力学校、河北粮食学校,在“地属中专”一栏里填了冀县师范。

        中考成绩揭晓,在化学有些小失误的情况下,613分,全县3500名考生中第13名,中专分数线568分,重点高中分数线540分。心底那个高兴,甭提了。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是事实。但我很庆幸哥哥给我做的“回家退级读初二”这个决定,若是不退级,我就完完全全地废了。在关键时刻,说“一个点子胜过十万雄兵”毫不为过。

        (重点初中的神话被我击碎。实话实说,抛开生活,若论师资,重点初中的老师平均水平是有明显优势的。把所有优等生集中在一起,个个向上,容易让强者更强。但如果个人稍有自制力偏差,或智商并不那么高的,在班上成绩垫底,信心会大大受挫,或从此一蹶不振。我非常心痛我的那些同学,那些和我一样在重点初中排在最后的同学们,初中毕业后大部分回家务农了。如果当初不上重点初中,在普通初中会被老师看做宝贝,因为人才稀少,普通初中的老师绝不会眼看着仅有的这几个“宝贝蛋”大幅滑坡的。正因为如此,到了我儿子读初中之时,我果断放弃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几个重点,而选择了社会认可度较为一般的一所走读学校,不出所料的被老师们当做“宝贝蛋”,然后顺利考入衡中。)

        回到我当年的中考,分数公布后就是投档录取。由于父母不懂那时中专招生的潜规则,投档竟然不按分数,有许多托门子找关系的,36个省部属中专中竟然没有我。当时也舍不下这个来之不易的铁饭碗,我含泪去了冀县师范。

        再后来,当年中考成绩比我低六七十分的同学考上了大学,一种失落感,更是在所难免。

        2003年评中级职称,培训计算机,大多数老师也就是应付一下(因为考试很水),我之前键盘鼠标都没摸过,想借此机会用心学一下,就认真听课,把老师讲过的操作题一步一步清楚地写在笔记本上,我的笔记被许多人传抄或复印(可惜经过两次搬家,笔记本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没能留下来)。

        2006年信息技术成了中考科目,我们学校没人教微机,以当时的学校财力花高薪雇校外老师是不现实的。正在校长发愁之际,时任副校长的我感觉有学职称计算机的基础,主动请缨教微机,校长当然一百二十个同意。

        中考操作模拟题发下来,我傻眼了,敢情我这点基础,距离教微机还有十万八千里!试着自己做一套,67分,天啊!这怎么教学生?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决定我自己先学。但当时没有智能手机,学校也没有网络,找谁商量?全校几十名教师只有我自己略懂皮毛,再找不出第二个。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脑,我只有在处理完学校的其他事情之后,把自己关进学校微机室里,一点一点摸索,反复试错。现在看来不能再简单的一点小问题,那时都可能成为我的拦路虎,让我徘徊一两个小时,加班到深夜。考试时间临近,每天下了班都很难回家,可能因为有一套试题,我还不能做到满分,无法给学生们上课……

        屡败屡战,终于做到满分了。但做到满分,就得心应手了么?远远没有,困难还在继续。学生们不可能完全按照我讲的步骤去做,最后结果不得分,我还要一步一步去思考学生到底错在哪儿了。还有许多学生敲出我从未见过的界面,需要我去处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几年教微机的经历,虽然没有直接给我带来什么效益,但现在很庆幸当年的这个决定。正因为这段经历,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较早地学会了利用网络,较早地在网上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可以说,没有这几年的经历,就可能没有后面的一切。

        距离最近的收益大概就是评职称了,2008年职称放开(但这个消息传出有点晚),我刚好够晋升条件,我们学校6个人匆匆报名,但要考职称计算机,5名同事的计算机都没及格,只有我自己笑着过关。这样,不争、不抢,一个人顺利评上中学高级教师。

        我们一班人工作都非常努力,创造了我们学校前所未有的辉煌,学生数从300多一路上升到后来的700多人。但改革的车轮无法阻挡,2009年学校合并,全县仅保留少有的几所中学,我们学校在撤并名单之中。中学副校长当不成了,我被安排了无足轻重的角色。

        我有一个网友,比我小几岁,泊头师范毕业后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后又考进南京师范大学读研,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不由慨叹,当年的中考报志愿真的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吗?这位学弟努力高考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那句话:人最后悔的事往往不是“我没做到”,而是“我本可以”。

        2010年孩子读高中,学习很努力。因为我当年吃了报志愿和潜规则的亏,现在已无潜规则,但绝不能让孩子再吃报志愿的亏了。正巧我工作也轻松了(最起码没有夜班了),有空就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文章和帖子,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加天南海北的高考群,聊天的话题从未离开过高考和就业。曾有一个小问题困扰,过日子习惯了精打细算,当年不限时的上网包月比限时的每月多掏25元,因而选择了限每天2小时上网,但文章太多、聊天太杂,两小时只看都看不完,更不要说主动参与。后来从牛羊的反刍得到启示,我把每天的2小时分成几小段,每一段时间都把需要的文章和聊天记录批量下载下来,然后再离线细细阅读。

        孩子高考结束,我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气,粉丝的数量连年翻倍。

        要相信,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互联网时代,只要努力,你总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机会来了,你挡都挡不住。

        我每年都会接触许多高考家庭,与我们那个年代不同的是,现在的家长比考生更焦虑,希望家长们读完后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高考。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650分的孩子比620分的孩子出路好,是因为通常650分的孩子比620分的孩子更努力,而绝不在于分数本身。若同样是一个孩子,高考考好了650分与考砸了考620分,可能短期内会有影响,但在百年人生长河中,这点影响在一个人的情商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逆袭无处不在,高考考砸了的孩子更有较多的机会触底反弹。不明白?因为相近高考成绩的孩子才会进入同一所高校,考砸了的孩子进入一所相对较差的大学。那么,他的智商或学习能力会明显高于他周围的同伴,也就较容易在这个大学里脱颖而出了(当然,不努力也是白搭,只是说可能性比较大)。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高三正常成绩应在复旦或浙大附近,高考考砸了进入北京师大,后经过四年努力保研北京大学,现已顺利签约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一入职年薪即四十余万。

        我儿子一个高中同学,我分析正常成绩应在南开大学或天津大学附近,高考出现失误去了四川大学,并且专业也不理想,一年后通过努力转专业到金融,后又保研复旦大学,现已签约某央企总部,北京户口。

        相反,许多高考超常发挥的孩子却不尽人意,涉及隐私,不再举具体例子。仅从中科大公布的毕业数据上看,中科大某年应毕业1900余人,实际毕业不足1700人,那么有超过10%的学生毕业延期。当然,并不排除这部分考生后期努力也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前提是必须要加倍努力了。


有道是:

        太公无时白面卖,皇叔有难草席编。

        卧薪尝胆传佳话,胯下之辱成美谈。

        努力吧,朋友们!你曾经是谁不重要,甚至你现在是谁也不重要,关键看你最后成了谁!